您好!欢迎来到福州中德骨科医院官方网站!急诊电话:0591-88013133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创伤骨科 > 断指再植 >

撕脱性离断血管在断指再植的临床应用是怎样

文章来源: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更新时间:2024-02-19

断指再植已发展至末节水平,近年来,各种特殊的复杂损伤类型断指再植成功的概率较好提高。在各种复杂损伤的断指再植中,损伤血管的复杂情况是决定再植方式和能否成活的关键,而关于血管损伤情况的详细研究比较少。一般认为撕脱性离断的血管无法使用吻合。然而,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许多非切割性离断手指的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保留并吻合这些血管后断指再植获得了成功。因此我们在各种严重损伤的断指中尝试使用撕脱性离断的血管进行吻合并获得了成功,同时分析总结了离断血管的各种类型和相应的手术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并取得满意效果。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或指根神经阻滞麻醉,气囊止血带或指根橡皮止血带止血。常规清创后行指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然后在显微镜下清创血管,测量血管长度并记录,分析手术再植可行性及决定手术方案:只要镜下见近端血管腔圆而有弹性,断端清除后有血不断溢出,断指侧血管腔内无较好絮状物,即可使用吻合;同侧远端无可吻合血管者,采用交叉血管吻合的方法解决;近端两侧均无可吻合血管者,采用邻指动脉转位法;指尖平面离断者,若离断平面近端特别靠近血管弓时,可切除分叉段行端端吻合,亦可与相同口径分支断口吻合,注意缝扎其他断口;部分病例血管剥脱样改变较好,血管腔结构与外层组织完全剥离,血管呈透明样,质脆,缝合时易撕裂,无张力时可直接小心缝合,若血管间有张力情况时,必须同时将血管外层剥脱组织一起缝合,以防止缝合时或缝合后血管撕裂。一般情况下静脉血管游离段均较短,断指适当短缩后均有足够长度用于吻合。

 

一、适应症选择及其意义

并非所有撕脱性离断血管均可在断指再植中使用,我们必须严格掌握其适用范围。一般来说,血管能否被使用主要依据显微镜下所见,若近端血管腔圆而有弹性,断端清除后有血不断溢出,断指侧血管腔内无较好絮状物,即可使用吻合。但对于Ⅲ型撕脱血管游离段长度超过2cm者应慎重使用。而对于存在较好血管缺损,或断指侧无可吻合动脉者,建议放弃使用血管移植或静脉动脉化的方式进行再植。对于环小指等非主要功能手指而言,若近端无可吻合动脉时,不主张使用邻指动脉转位的方式进行再植,但对于拇指和食指却是适应症。

使用撕脱性血管进行断指再植不使断指再植的适应症范围扩大,而且可以避免因使用血管移植及其它为解决血管缺损问题而采用的方式所造成的新的损伤。也为断指再植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另一种的尝试。

 

二、注意事项

1、由于断指侧游离段血管松软塌陷,清创后腔内多无残留血液,故不易找到,应在8~10倍手术显微镜下在其固有解剖部位以神经为标志仔细寻找,有时在用肝素盐水冲洗时血管管腔张开,利于寻找。末节断指需在16倍镜下吻合。

2、位于包埋段软组织内的血管可能存在挫伤,这部分的血管是否需要探查,应该依据以下几点:有止血带的情况下若近端血管断口清创后不断有淤血流出,或松止血带情况下有新鲜血液不断溢出者,不需探查;断指侧手术显微镜下的观察若向深部游离时血管周围无较好出血区时不需探查。即使在行血管探查时,注意不必完全游离显露血管全长,通过一条纵向入口即可判断血管损伤情况。

3、游离段血管较长时,血管周围无支撑保护组织,同时又存在血管外膜的不同程度损伤,故易发生血管痉挛,而包埋段血管包埋于损伤组织内,术后组织肿胀及炎性反应刺激也将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术中常规使用罂粟碱注射剂行近端动脉周围封闭和局部喷洒。术后常规使用“三抗”治疗及“甘露醇”脱水治疗,同时行断指按摩。

4、撕脱性离断的血管损伤严重,吻合后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对血管内膜损伤程度的判断,即便在显微镜下也难以明确。因此,在术中没有可靠方法判断的情况下,对撕脱性离断血管的利用要持谨慎态度。

 

温馨提示:因无法全面了解您的病情,文章内容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或者花几分钟的时间咨询在线专家,通过在线医生的解答更清楚的了解病情。福州中德骨科医院感谢您的信任。

浏览本篇文章的网友

选择了:在线咨询
选择了:在线挂号

相关阅读

Reading

医院品牌建设

福州中德骨科医院是一家以中西医结合骨科、痛风风湿科、手足显微外科、疼痛科、医学康复科技术为核心,高新微创技术为特色,中西医协同并举,集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查看详情」

专家团队

来院路线

医院地址:福州市六一北路171号

咨询热线:0591-88013133

医院简介|专家推荐|医院动态|诊疗设备|在线咨询|自助挂号|来院路线
医院地址:福州市六一北路171号
咨询热线:0591-88013133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骨科疾病诊断依据
闽ICP备16013431号
(闽-榕)医广【2024】第01-25-03号